《建所50周年歷史回顧》序(2)
副標題:------第二任所長馬少梅致建所50周年
歷史不會忘記我們
祝賀《重慶所發展回顧》光榮問世
2013年10月25日,在上海召開的“上海地區《飛鴻踏雪泥》第一輯新書發布會”上,唐懷斌高工介紹了《重慶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所發展回顧》的編輯進展情況,受到與會老一輩專家教授和編輯人員的贊賞和高度評價。會議期間,唐懷斌高工向我提供了電子版的《重慶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所發展回顧》(初稿)光碟,回家后我在我的筆記本電腦上看到了光碟中的內容,頓時,近50年前開始的許多往事和老同事又浮現在眼前,非常親切,非常感人。當年的這些熱血青年,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加強三線建設,備戰、備荒、為人民,向雷鋒同志學習,自愿報名支援三線。一機部將上海老所一分為二,在重慶北碚附近建立起一個新的自動化儀表研究所。
1966年3月,按照自愿和優選的原則確定的近200名內遷、隨遷職工和家屬,帶著大量的儀器設備和家具,乘著“夔門號”輪船,沿著長江西進,通過三峽天險,順利抵達山城重慶,受到重慶市政府和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
我們的新所址地處嘉陵江畔的一個山坡上,是1965年開始基本建設的。有些直接分配到重慶所的65屆畢業大學生也參加了基建工作。內遷后,職工們在突擊蓋起來的沒有衛生間的“干打壘”宿舍住下,生活條件之簡陋,是現在的人們無法想象的。重慶所就象一個小小的軍營,生活區和工作區靠在一起,職工們同吃同住同勞動,過著半軍事生活。職工宿舍每層樓左右兩側各有4間住房,各有一個公用廚房。每個公用廚房都有四個爐灶,每家用一個爐灶。下班后四戶人家一起在廚房炒菜做飯,可以互相觀摩,磋商烹調技藝,有說有笑,很是融洽。每逢周日,我們都乘坐當地老鄉開的小木船,到江北趕自由市場,可以免票購買蔬菜、水果、肉食、雞蛋等生活必需品。
重慶所的職工,處在那個年代,思想單純,作風樸素,事業心強,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辛勤工作,一面搞研究開發,一面搞設計實驗,還要跑外協,經常加班加點到深夜,大家努力工作,克服困難,開發創新,出了大量的科研成果,開發了大量的新產品,完成了許多系統工程項目,包括某些軍工項目,同時鍛煉出了大量的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為內地建設奉獻了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為儀器儀表行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爸貞c所人”取得的成就,做出的貢獻,歷史不應當忘記,也是不會忘記的;“重慶所精神”,也將不斷傳承,并發揚光大。
縱覽重慶所最近編寫的《重慶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所發展回顧》一書,在廣大老職工撰寫回憶錄的基礎上,比較詳盡地記述了幾代重慶所人團結互助、艱苦創業、無私奉獻、成績卓著的歷史,令人欽佩,催人奮進,必將成為重慶所人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代代相傳。
作為重慶所的老職工,我衷心祝賀《重慶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所發展回顧》光榮問世,并借此機會向所有的前赴后繼的重慶所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良好的祝愿!祝愿重慶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所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重慶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所 版權所有 渝ICP備2021003915號-1